▍自我異化
次級創傷裡的疏離常會稱為「自我異化」(self-alienation)。身處創傷的餘波中,會覺得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,於是可能會認定周遭的人都不再理解自己了。因此會開始將自己和身邊的人拉開距離,覺得沒有歸屬感。漸漸地,開會的時候不再發表意見,午餐埋頭自己吃,不回電話也不回訊息。你覺得找不到自己的位置,所以會想要遠離大家,自己一個人就好。
另外,創傷還可能造成另一種自我異化,那就是失去自我認同。
創傷可能會攪亂我們對「我是誰」的認知,讓你變成自己的陌生人。同時,還可能會讓人認為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勇敢、堅強、有能力或是安全無虞,這種自我認同危機可能會釀成憂鬱、無助以及低自尊的情形。
想要解開自我異化,必須努力經營與自己、與他人的連結。建立連結是孤立狀態的解藥,即使重建連結很辛苦,也要努力去做。
【練習】體察善意
只要做錯就苛責自己,只要事情不如意就不放過自己,這是許多創傷倖存者會落入的思維陷阱。由於經歷過創傷,人會想方設法來阻止災難再次發生,可能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會對自己嚴加批評,以免重蹈覆轍,於是容易會對自己說出非常難聽的話—但那是我們絕對不會拿這一套去對待小孩、伴侶或是朋友的惡言。
這時,自我疼惜(自我慈憫)就是解方:接受自己做為人的本質,承認人性,想想我們面對其他受傷的人會付出多少照顧和關懷,回過頭來肯定自己也值得同等的待遇。
想要關掉次級創傷導致的自我負評,需要一點時間練習,慢慢將內在的批評轉為靜音。與此同時,也可以轉向社交網絡去尋求支援。想一想認識的人當中誰最善良,大家遇到問題都會去問誰的意見,有沒有誰會非常認真聽你講話,然後去找這些人,花點時間與他們相處,留意他們如何傾聽、回應以及表達關心。
下次當自我對話又朝負面走去時,就用仁慈朋友們說的正向的話,取代掉那些糟糕的內在負評。
.
以上文字摘自
《#療癒次級創傷》
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
Healing secondary trauma : proven strategies for caregivers and professionals to manage stress,anxiety,and compassion fatigue
.
作者:楚蒂‧吉伯特—艾略特 博士(Trudy Gilbert-Eliot PhD)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各位朋友好:
自我異化,這個詞所指涉的概念我其實提過不少次,只是沒特別用過這兩個字。當自我感一致的假象被創傷動搖,在解構自我感的過程中,我們會失去對自己的信任。延伸來說,我們也開始會覺得不被他人理解。
在青少年時期會看到類似的狀況,但不一定每個青少年都體驗過這種狀態,這是我的經驗。可是,在創傷之後,通常自我異化的現象在某些人身上就會比較明顯。
有些人傾向安安靜靜獨處,喜歡用自己感覺舒服的步調走出來,可以重新見山是山。但有些人則特別需要陪伴,因為自我異化可能伴隨比較強烈的恐慌,這時只靠自己就特別難忍難耐。
這也可能是一種自我關閉的歷程,我們先透過閱讀上面的摘文,讓自己有多一點覺察,算是打預防針。等自己哪天真的遇到這種狀況,能提早一點意識到自己的處境,採取適合自己的行動也好。
祝願您,能一直是自己的好朋友,並且多體會自我的無常性,這能強化定義自我的能力!